中医针灸推拿基础知识(拔罐讲义2)源安康中医基础知识学堂

2018-10-24

拔罐讲义-2

 一、拔罐的准备工作

罐具:罐体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光滑无毛糙;罐内壁干净。

部位:肩、背、腰、臀、腹、四肢近端等。

体位:舒适;适于操作。

环境:清洁卫生;安静舒适;温度适宜。

消毒: 器具用84%或75%的乙醇洗净;同时医者自身须用乙醇洗净。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

1.吸拔方法:

火罐: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

水罐:水煮法、蒸汽法。

抽气罐:抽气法。

2.应用方法:

单纯拔罐:闪罐、留罐、走罐、排罐。

针罐:留针拔罐、出针拔罐、刺络拔罐。

3.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4.用具准备:

罐(玻璃罐、竹罐、陶罐);

止血钳、95%酒精、干棉球(或纸片)、点火器具;

0.5%碘伏或75%酒精、棉签、镊子;

备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小口瓶、纱布、胶布、治疗盘;

毛毯、屏风、垫枕等。

5.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用罐,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前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宜剃去,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2)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局部宜舒展、松弛,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3)老人、儿童、体质虚弱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妊娠妇女及婴幼儿慎用拔罐方法。

(4)若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碰触针柄而造成损伤。

(5)使用电罐、磁罐时,应注意询问病人是否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体,有佩带者应禁用。

(6)起罐操作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7)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者皮肤上而造成烧烫伤。

(8)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

(9)拔罐的留罐时间及治疗间隔与疗程因病不同。

 

四、拔罐时意外的处理措施

(1)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

(2)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拔罐局部疼痛,处理方法有减压放气、立即起罐等。

(3)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吐,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仰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五、拔罐后的效应观察

治疗效应:起罐后吸拔部位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块,或兼微热痛感,通称罐斑或罐印,是正常反应,一般1—2日即可自行消失。

病理反应:罐斑色深紫,示瘀血为患;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系热毒瘀结;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为虚寒证。

善后处置:起罐后,应用干净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如现小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需处理。水泡较大,应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涂上龙胆紫。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嘱间隔1—3日再作治疗,视病情与反应而定。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