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的本能”还给孩子饿一饿不用怕

2018-11-02

    “我真的吃饱了,不吃啦!”“你跑慢点儿,再吃最后一口!”在每个吃饭的时候,总有妈妈端着饭碗气喘吁吁地跟着宝宝后面追,这是母子间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的一场“喂食追逐战”。
    满屋子追着喂,求着孩子吃,一顿饭竟要吃上几个小时……一提到孩子吃饭,不少父母都有道不完的辛酸史,唯恐孩子饿了肚子。但孩子的身体有自我调节能力,追着喂只能适得其反,伤了脾胃。
    能吃未必就是福小心孩子吃撑了
    “孩子吃得越多,家长越高兴,可如果肚子已经饱了或不喜欢吃,吃饭就不再是享受。况且,吃进去的东西只有消化吸收了才能成为营养,不然吃再多都是垃圾。”孩子的身体有自我调节能力,脾胃功能减弱、胃口不好,其实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追着喂只能适得其反,容易伤了脾胃。

    

中医古籍《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说饮食过量会损伤肠胃,这也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各器官尚在发育阶段,且容易贪食、饮食不节,脾胃更加容易受到损伤,所以便有了“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老话流传至今。
    ‘三分饥’,其实就是要避免小儿积食,中医也称之为‘积滞’,即在孩子脾胃尚未发育完善的阶段,未充分消化的秽物积聚、堵塞在肠道。”积食的原因通常有两个。其一,小孩胃口很好,不知饥饱,暴饮暴食。或偏食嗜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偏好鱼肉、肥腻、甜食、零食,超过了脾胃运化功能而致乳食积滞。其二,小孩禀赋不足、平素脾胃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受损,而家长又急于进补调理、喂养不当,再次损伤脾胃而不能运化乳食所致积食。
    作为小儿生病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儿童积食除了会引起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外,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睡眠不踏实、磨牙、口臭、手心脚心发热、皮肤发黄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把“吃的本能”还给孩子饿一饿不用怕
    “饥饿”与“进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可原本与生俱来的“吃”的能力,如今却生生地被父母的“爱”淹没了。“家长应该把吃饭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确吃饭是他自己的事,偶尔有食欲不好的时候,不要太过在意。”对于食欲不好的孩子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但是间隔时间不能少于2小时。约定好下一餐时间,不到时间,饿了也要挺着,不要以为食物随时可以获得,让孩子充分体验饥饿,学会珍惜就餐的时间,戒除垃圾零食。
    一两次饥饿,“饿”不坏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却可能毁掉一生的健康。可如果孩子已经吃得很少,说明脾胃已伤,那么在脾胃功能调理好之前,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就是减轻孩子吃饭的压力。刘英莲强调,别让孩子把吃饭当负担,甚至厌恶吃饭,此时家长应先把孩子的脾胃调理好,等食欲好转后再慢慢引导均衡膳食的习惯。
    掌握合理的喂养方法,以定时、定量、定质为原则。家长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多品种、有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纠正挑食、偏食、饥饱不均、过度食用冷冻坚硬或肥甘厚味食物、正餐前吃过多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对于平时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经常给予按摩腹部,帮助消化。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