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基础知识(望诊1)源安康中医基础知识学堂

2018-11-05

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因此,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活动、语言气息等,可以判断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包括:得神、失神、假神。

1.得神(有神):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表示正气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3.假神:

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这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阳格拒,即将离绝的象征,通常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望面色

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部反映。所以,望面色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称为“常色”。在疾病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和惊风。

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脉拘急收引,故面色发青,甚至青紫;经脉瘀阻,不通则痛;血不养筋,肝风内动则惊风搐搦。所以青色多见于胸腹瘀痛、外伤剧痛及小儿惊风先兆。

2.赤色: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红赤。若满面通红,多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仅颧部潮红娇嫩,则多属阴虚火旺的虚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黄为脾虚湿蕴之征象。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故面色发黄。如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色淡黄,枯槁无光,称“萎黄”。面目一身具黄,称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而晦暗如烟虚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引起。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为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乏力;或耗气失血,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皆可导致面呈白色。如面色晄白虚浮,多属阳气虚;面色淡白消瘦,所属血虚。里寒腹痛或阳气暴脱,则多见面色苍白。

5.黑色:主肾虚、水饮和瘀血。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主要是肾阳虚衰,水寒内盛,影响气血流畅而变黑。面色淡黑,见于肾虚水泛;妇人眼眶见黑,多为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瘀血。面黑干焦,则多系肾精久耗。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