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整脊,整脊疗法的历史渊源

2018-11-15

    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应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疾病。
    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历史,有丰富的诊断治疗技术。为更好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这方便的宝贵遗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现简介如下[1]。
    一、早期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
    对脊椎发病症状体征的描述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前临床常见的颈椎病、腰腿痛,早在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五十二病方》已有描述1。《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肩脉”病:“不可以顾,肩似脱、月需似折……,颔痛、喉痹、臂痛、肘痛”。此类症状体征似现代常见的颈椎病症状体征。又如该书描述足太阳脉所发病:“病足小指(趾)废,喘痛、脚挛、睢痛、腰痛、夹脊痛、项痛”,与现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骶神经根损伤的症状体征相似。公元前1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2和公元3世纪成书的《针灸甲乙经》3均有类似描述,或将颈肩臂痛称为“臂厥”,腰腿痛称为“踝厥”。《素问》列“刺腰痛”专篇,论述腰痛各种症状体征,如“项脊尻背如重状”,“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腰痛,腰中如张弓nu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等。并且指出腰腿痛有外感湿邪、外伤劳损:“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和肾虚等病因引起。
    特别是,现代研究已证实,《内经》所论的“肾”,其功能包括现代医学所称内分泌系统,包括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功能。而《内经》特别强调“肾”功能与“腰脊”的关系,认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病能论》)。《内经》有关腰脊与肾关系的理论,贯穿历代文献,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脊椎疾病的重要理论,为今天研究脊椎骨质疏松症,退行性病变提供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
    功能体育、按摩、针灸、内外用药疗法应用:
    功能体育疗法,属古代“导引”范畴。中国传统医学应用此法防治脊椎疾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刘安《淮南子》已介绍“六禽戏”,有“熊经、鸟伸、猿跃、鸱视、虎顾”的锻炼动作。据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制年代也是公元2世纪前后,图中运动式样多为锻炼颈、腰、背的屈曲、过伸、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4(图1)。
    图1公元前2世纪的脊椎练功导引图
    公元3世纪华佗的“五禽戏”更明确:“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这种名为“导引”的功能体育疗法一直延续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防治脊椎疾病主要康复方法之一。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古老的疗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者俞拊,治病……鑱石桥引”,桥,即按摩法。《内经》已将按摩作为与针灸并列二大疗法:“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调经论》)。黄帝时代,岐伯著有《按摩十卷》。《演系露》说:“医有按摩法,按以手控揑捺病处也,摩者挼搓之也”。当时宫廷富人家中常有牙雕,妇人作按摩时,用牙雕指出疼痛部位。
    图2公元1世纪的牙雕(现藏美国堪萨斯大学)
    针灸治疗脊椎病,始自《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对臂厥、踝厥运用灸法,《内经》“刺腰痛”专篇论述针灸治腰背痛。特别是《素问·缪刺篇》中:“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之痏,立已”。华佗治“足躄不能行”,“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灸此各一壮,灸创愈即行”。后世称此名“华佗夹脊灸”。《针灸甲乙经》更详尽论述脊椎疾病的辩证选穴位和针灸疗法。如:“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针灸疗法是治疗腰腿痛行之有效疗法,至今还应用于临床。药熨疗法也是当时治疗方法,如《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
    医圣张仲景
    公元2世纪,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介绍药物内服治“肾着腰痛”“虚劳腰痛”,创著名的“肾气丸”。公元4世纪,葛洪著《肘后方》介绍用药物配合按摩治疗颈腰痛,称之为“摩膏”,还发明了多种“摩膏”。同时,葛洪首创后世称为“独活寄生汤”之药物内服,治:“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卧湿,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还介绍用捣烂杜仲酒调外配治外伤腰痛6。内服外配药物治疗脊椎疾病,张仲景、葛洪的辩证论治内服药物和外敷摩膏疗法,成为后世治疗脊椎疾病的重要疗法。
    基本内容编辑
    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按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如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冯天有提出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问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确诊。
    适应症编辑
    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整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痈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
    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
    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操作方法编辑
    触按检查方法
    1.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桡侧(或只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纵轴由上至下,左右分拨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韧带)有无变厚、挛缩、钝厚及条索样剥离等病变情况。
    2.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拄中心线重叠。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
    整复手法
    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弹跳感。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