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从针灸开始学怎么样?针灸在中医中的地位怎么样?

2018-11-16

为什么要从针灸开始学中医。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针灸在经典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中医的理论根基,存在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几部经典当中。对针灸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内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之中。
    我们先看《内经》。《黄帝内经》对中医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明代汪机的《针灸对问》中记载:“《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汤液醪醴指的是汤药,醪醴就是酒用米酿成的酒,古人开始是用酒来治病,酒性味辛散,直到现在的一些药材炮制,还用到酒。古人用汤药,才十之一二。艾灸呢,占到了四五。针刺占多少?有十之八九。可见,《黄帝内经》大部分讲的都是针灸。你看,针灸在中医中得有多重要。

   

  《灵枢》开宗明义,第一篇就强调了“先立针经”。《灵枢》就是黄帝内经的下半部,上半部分叫做《素问》。先立针经,就是先得把针灸学会了,在学其它的。你一上来就学开方,这事有点悬。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也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就是效法古代先贤。要先知道针灸的道理。可见,《黄帝内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学中医,得从针灸学起。
    针灸离不开经络,黄帝内经中对经络也很重视,不但记载了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而且也说明了外邪的传变过程:外感病邪可由皮毛到络,到经,到腑,到脏的一个过程,由表入里。运用经络诊断治疗,也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准绳。不学针灸。也就看不懂,《黄帝内经》,看不懂,《黄帝内经》,谈何提高医疗水平?
    在看《难经》。《难经》是扁鹊对《黄帝内经》的一个补充。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经典著作。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针灸学的内容,还涉及奇经八脉,八会,五输,补泻的手法,以及得气理论。
    晋代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更是一部专论针灸的著作。这里不细说。后世的针灸著作更可谓汗牛充栋。
    (2)第二个学针灸的理由是:针灸的优势。针灸的优势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首先是便捷。有段时间我在山脚的大树下给人义诊。几根针,几片消毒棉片足矣。不用去开方抓药熬药。针灸大夫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施诊疗。
    我师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在乡下,有次一个妇人生孩子血崩。那个年代,农村生孩子,基本上在家里一般请的是接生婆。正常的顺产接生婆是没有问题,一旦大出血,可不是接生婆能搞定的。交通条件也不好,去医院也来不及。家属就把我师傅请去。我师傅一看,流了很多血,抓药煎药肯定来不及,就掏出针,刺隐白穴,血很快止住了,就这样保住了一条命。
    针灸的优势,再一个是安全。会针灸的人针刺都非常安全,针灸事故的发生,毫无例外都是未按要求操作。要么医生麻痹大意,要么根本不懂针灸。

   

    有一个老头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扎针,觉得效果不错,他发现医生扎针都在病痛部位的附近。于是回家自己买只来扎。胆子也够大的,先是膝盖痛,扎上膝盖,感觉好像好些。后来是胃不舒服,胃上又来了两针,好像也有效。最后一次是突然心痛,他摸到针,往心脏就是一针,再也没醒过来。

    我们说的安全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你得会针刺。知道穴位、进针角度,针刺深度,也得知道哪些部位禁针。禁针就是,禁止针灸。针刺的穴位,一般不在肌肉里,不在血管上,不在筋上,也不在骨头里。而是在肌肉与肌肉之间,或在肌肉与筋之间,筋与骨之间,肌肉与血管之间,血管与筋之间。这也是出针时不易出血的原因,因为没有扎到血管上。
    扎到肌肉上容易引起痉挛,扎到血管上会出血,扎到筋上会引起触电感或麻木感,扎到鼓膜上会很痛,当然在四肢手肘以下,膝盖以下,相对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危险,没听说谁在四肢扎针死掉的。同学们,以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练真可以从四肢开始。
    那胸腹怎么扎针呢,大家知道。肋骨内保护的是人体重要的脏器,心脏啊,肺藏啊,肝脏啊,如果直针扎进去,后果不堪设想,扎到肺会引起气胸;扎到心,会心绞痛;扎到肝,会引起肝出血。所以扎胸肋一般都是斜刺。
    腹部相对来说安全一些,可以直刺。因为底下是三焦油,大小肠,很滑。当然也不可过深,要是从腹部刺入,从腰部穿出那也不好,很吓人。虽然有“腹深似井”之说,也不可太深。

    背部针刺也要注意。“背薄似饼”。像一张饼一样薄。里面也有重要的脏器,所以也要斜刺,向外斜刺,到了腰部也就是肾俞,志室往下,才可以直针。以上是一些针刺的要点。

 本文转自网络,侵权必删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