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比肾虚更可怕?用艾灸的方面怎么补脾祛湿?

2018-11-22

脾虚比肾虚更可怕?很多朋友听到这个肯定会想:“你这是在开玩笑吧?”或者“不懂就不要瞎说”之类的念头,要说可怕,其实脾虚和肾虚都可怕!

中医里面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虚了那能不可怕吗?

脾呢?脾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

为什么说脾虚比肾虚更可怕?

首先来看,脾的功能,第一:脾主运化,运输、转运;化则是消化、吸收,也就是包含了对饮食食物的

的消化,精微物质的 吸收和输布三个环节。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哪里虚了,尤其是说一个人“肾虚”了,那基本上都会说:该补补啦,补肾补肾,但是又经常会听到一个成语“虚不受补”,虚不受补?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了,我们所吃的补品、喝的补药,都不能被运化吸收,那怎么可能补得上

第二:脾主升清,包含两方面的涵义。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气血 生化有源,头、目得到营养,所以,如果脾虚的人也会经常头晕眼花,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整日只想昏睡;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2:升托内脏——维持腹腔内脏位置恆定,防止内脏下垂。脾在五行当中属土,根据这种比象的关系,在自然界当中,只有大地稳固,大地之上的花草树木才能稳固的生长,而在人体内脏当中亦一样,只有脾稳固,其他的内脏才能够稳固。

第三: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在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在河里流,要想水不溢出河道,需要疏通河道、加固河堤等工程。在人体之中,血液和水一样,都是液体,既然是液体,就有流动性,体内的血脉就相当于河流。脾气虚不能统血,会出现面色白、黄或者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症状。

脾衰听起来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惯出来的。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脏腑之间相生相符,就如一个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达到平衡才能运转,身体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里灸一下,脾好更年轻!

选取关元穴、足三里、气海穴、三阴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坚持每日灸适当时间,以皮肤潮红为佳,坚持一段时间,效果相当显著。

一、足三里穴

《针灸大成》载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谚语,指的是化脓灸,又称为''灸花、灸疮'',用艾条灸灼足三里穴时,灸到该处皮肤起水疱,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结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强壮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

但现在产生灸疮后不利于工作生活,一般进行温和灸就可以了。


二、关元穴

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灸关元就是利用艾绒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

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关元穴在哪儿呢?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三、气海穴

在临床中,对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的患者,临床中常常采用艾灸气海的方法加以治疗。《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湿邪,既可以作为一种病因,也可以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常在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痰、饮作为湿邪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病理过程中均可阻滞气机。


气海穴作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以气海穴为主,常常具有较好的疗效。


四、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能够促进经气运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肤色。


五、三阴交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具有健脾补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六、脾俞穴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能够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七、太白穴

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脾胃之气受伤,各种疾病也就由此而生。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够保持脾脏健康,那么几乎就可以避免所有的外邪,保持健康与美丽!

学习推荐:   贵州源安康是一家专业培训中医针灸推拿小儿推拿技术的培训机构,本机构是贵州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职业化培训工程推广办公室贵州唯一授权合作单位。从事中医适宜技术多年,与国内多所中医院校、中医类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成就大批中医人。主要培训项目有、中医小儿推拿、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理疗、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并考取证书等。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