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一部中医奇书颠沛流离的传奇经历

2018-11-30

成书背景

从历史背景来看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此时战争连绵,天灾不断,史书中记载在张仲景生活的这几十年当中,大的灾害就有几十起,而此时战争纷争,大病之后必有大疫。正是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了瘟疫的流行,在《东汉纪要》书中有说到此时“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已经是人吃人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了,“不死于兵,即死于病啊”

在《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有一段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也就是说张仲景自己的家族在当时是比较大的,有二百多人,但是自从建安元年之后的十年,死亡的人数三分有二,伤寒病就占了十分之七,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对医的不断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伤寒杂病论》。

从学术背景来说

汉代以前,学术的著作有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交,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经方(经方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方,在东汉以前的经方就是通过了临床检验有效的方子,但缺少了理论的指导),而张仲景就把这两者,基础理论和经方相结合而成了《伤寒杂病论》,而从此有了这种辩证论治理论,有理论有方子,所以可以说从张仲景才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伤寒杂病论》的流传

《伤寒杂病论》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呢?

流传的起先,是由西晋的太医令他的学生王叔和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遗留下来的残卷收集、整理、编次,由于内容不全,编辑成立《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而开始了《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次漂泊。

到后来的唐代国家医官的考试过程中对《伤寒论》已经十分的重视了,但是在此时始终也没有把《伤寒论》编辑成书,而在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都收集了大量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内容。

而最重要的是在宋代成立的国家医书校正局林亿、孙奇、高保衡他们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正式刻印、校勘、发行了《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从此,《伤寒论》才有了定本,而在宋代国家医书校正局工作过程中一名叫汪诸的官员收集整理相关古书时发现了一些残破的竹简,上面写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上卷是论伤寒病、外感病的,和已经出版的《伤寒论》二十二篇相比,上卷是伤寒论的摘录,那么可以得知中卷和下卷则是杂病方面和妇人病方面的摘录,汪诸把这个残卷的竹简给了林亿、孙奇、高保衡这些官员,于是他们把上卷的伤寒论这部分的摘录给删掉了,把中卷、下卷的两部分内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杂病的部分、妇人病的部分和方剂的部分,仍然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

但是真正能让宋版的《伤寒论》流传到今天的却是在明朝的杨开美先生,他在当时是一个书商同时也是个医家,此时是万历27年,公元1599年,此时的宋版的《伤寒论》几乎找不到了,他在刻书的过程中首先刻印的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后来又刻印了宋英公的《伤寒类证》和《金匮要略》,然后再后来,有一个朋友拿来一本书,一看正好是宋版的《伤寒论》,当他看到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对《伤寒论》的注解并不完全,于是有了《翻刻宋版伤寒论》,当他把这四本《伤寒论》相关的书籍刻好之后,请他父亲取名,取名叫做《仲景全书》。

正是《翻刻宋版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对宋版的《伤寒论》的原貌有了一个了解,而到了当代,我们国家在1982年的时候,成立了古籍整理小组,在当时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是由刘渡舟先生、郝万山先生等人一起整理编辑的,在1991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伤寒论的版本。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多少著作流失在这岁月当中,而我们这本中医界的奇书宝书《伤寒杂病论》能够流传至今,经历了无数的颠沛流离,向这些伟大的人们致敬。

课程咨询

X
X

识别二维码获取免费试听